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了百家争鸣的时期。屈原的离骚,韩非子的韩非子全书,孟子的孟子全书等一系列著名的古籍相继问世。在这些厚实的文化作品中,一篇名为《六国论》的文章曾引发了伟大的回响,被誉为是屈指可数的政治文籍之一。

《六国论》的作者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苏轼,他是齐国的医生,同时也是一位异常有远见和睿智的政治家。这篇文章主要从六国之间战争的发生及其缘故原由,叙述了一个国家强盛或弱小与其政治制度和治理能力是否适合有异常亲热的关系。

以下是《六国论》的原文及翻译,供人人参考:

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制之所为同也。蒯聩之死,殷人也;羊舌之死,楚人也;文信之死,越人也;吕望之死,赵人也。杀戮之祸,无始也,果报之徒,无限也。是以君臣不信托,市井惶惑,盗贼开闢,为吏道蕩。以此观之,与其贵乎名,不若贵乎身;与其贵乎身,不若贵乎心。信誉重于道义,则各从其利;节义胜于权术,则国家安泰。故为政在得人,贵贱无常;用人在因材施教,任权制约。

翻译:

人格虽然重要,有时重于泰山,有时轻于鸿毛。因此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各不相同,然则制度和规则应该是相同的。蒯聩是殷人,死了;羊舌是楚人,同样死了;文信是越人,也被杀了;吕望是赵人,同样遇害。战争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灾难,但这是无法制止的,由于种种抨击和恼恨会一直延续下去。这使得君臣之间缺乏信托,人民的生涯异常焦虑,盗贼肆虐,权要的作为失去了最少的廉耻。我们应该明晰,不如注重自己的人品而不是注重自己的名声。人品又比名声更为重要。只有当信誉和道义一致重要的时刻,我们才气加倍理智地追求真正的幸福。换句话说,国家的稳固需要人品高尚的向导。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