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来临之际,你是否在享受粽子带来的美妙味觉时曾想过:为什么叫做“粽子”呢?原来,粽子的拼音是“zòng zi”(注意,“本”不是“běn”),字面意思是“包起来的东西”。
别小瞧这显得平淡无奇的名称,它其实包含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爱国诗人名叫屈原。他痛心于楚国的内忧外患,常写诗倡导君主应当以民族利益为重。
但是,他的忠言逆耳,被那些当权者所厌弃,被流放到了汨罗江边。屈原在这个小小的岛上过着孤寂的生活,闻到到身上的香气还是渐渐想起了家乡的美好。他决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一次祭祀,来缅怀故土的情感,以减轻思乡之苦。
为了防止鱼虾蚊虫破坏礼品,乡亲们便在竹林边深处的山溪旁将珍馐佳肴绑在竹子上,捆成三角形(和今天的粽子粽形有些不同),然后投入沸水中煮熟,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
直到现在,粽子还被看做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族智慧和文化的象征。无论是吃还是包粽子,都是让我们更加珍视这份传统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